close

(好書分享)
走出乖小孩的受苦迷宮 /台北市任兆璋修女林美智老師教育基金會

你有時是否有以下的情況?想打電話找朋友聊聊天,但內心有許多想像:也許朋友很忙,不一定能接我的電話?也許太久沒見,有點尷尬,還是別打擾好了,或單純害怕被拒絕。

今天上才藝課,老師沒有稱讚我  ,是否我表現得不夠好?老師稱讚別人,明明我比較努力卻沒有被看見,老師不公平?

而面對親密伴侶的互動,對方許多好意的付出,卻可能造成自己的困擾,引發無來由的情緒與衝突,產生許多「有溝沒有通」、「雞同鴨講」的對無奈與不滿。

這本由李宗燁老師所出版「走出乖小孩的受苦迷宮」一書,裡面生動描述各種因身為乖小孩而起,人際與家庭關係的衝突。看這本書第一個反應其實是「驚嚇」,原來日常生活表面的潛意識水面下,有這麼多平行思維在運作。每個人的想法都牽涉到過去原生家庭、生活養成、教育背景與思維習慣。

我們總以為只要自己夠努力,夠好,夠乖,身邊的人就會開心,我們就會被讚賞,人生會成功與幸福。其實,我們的頭腦多麼不可靠,經常誤導我們,讓我們在受苦的迷宮中打轉而不自知。

到底誰是容易受苦的瓜小孩呢?其思想的特徵包括以下:


對的事情,大家都要遵守
1. 認真看待規範與責任,努力要扮演好每個角色,所以也會要求家人也應該是乖小孩。因為自己很聽話,也要小孩聽話。
我很乖,希望你能懂

2. 從完成他人的期望中,他才能感覺到自己的重要與價值。如果他的努力得到賞識,就會有很大鼓舞而繼續努力,有些權威者知道利用這點可以讓乖小孩為他賣命。

3. 因為痛恨被指責沒被肯定,在於乖小孩天真的以為只要我夠努力,夠聽話,夠好,更認真……就會被愛。但是當現實並非如此,乖小孩就會痛苦地認為一定是我不夠好,沒用,笨。另一層痛苦是,努力不一定會成功或被愛,原先所信靠的生存法則被顛覆了,悔恨與不甘心以前的辛苦付出,感覺很不值得。

我這麼在乎你,你怎麼可以這樣待我
有些乖小孩從小就扮演小大人的角色,所以很能善解人意或獨當一面,有時很喜歡自己如此重要,不可或缺,總以為別人開心,我就開心,卻也忽略了或隱藏了渴望被了解,被呵護,想休息等需要或脆弱的一面。為表現陽光堅強的一面,乖小孩挺直了腰稈隱忍多少不為人知的後窗人事,也無法敞開心門說出需要,單純只是想被照顧。

盤算與試探
1. 懷抱著乖就會被愛的邏輯,乖小孩付出時也在盤算他該獲得多少。反過來說,有時當別人對他好時,除了感激也可能覺得有壓力,欠人家一份人情。

2. 在重要的關係中,乖小孩藉著檢驗與確認對方是不是重視我來認定自己的價值,例如他會比較他所在乎的人是否對別人比較好。

3. 偶而也想要試探,如果不符合期待,不乖是否仍會接納,所以忐忑的想使壞,一旦沒有預期的責備就會感到莫大的放心與安慰。

這些想法左右了每天日常生活的互動,並且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相處不輕鬆。閱讀完這本書,透過每一章節後面附帶的覺察練習,有時可將自己的心情稍作解套。唯有先讓自己變得輕鬆,才能真正輕鬆與人互動。

李宗燁老師
走出乖小孩的受苦迷宮
台北市任兆璋修女林美智老師教育基金會 出版

11984537_10207442667010093_985496421_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