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李康莉(本書譯者)

2014年六月,美國《時代雜誌》以封面故事的規格〈跨性別者引爆流行〉,報導來自媒體角落的一千多個故事,宣稱「跨性別運動」將是美國下一波公民權利運動最前線。同年,美國跨性別名人,曾獲197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男子十項全能的冠軍凱特琳.詹納(Caitlyn Jenner)接受美國ABC電視主播黛安.索耶(Diane Sawyer)的專訪,暢談她變性身為跨性別女性的心聲;她並於2015年登上《浮華世界》封面,同年並接受美國《時代雜誌》大篇幅報導。

 

時至今日,跨性別議題,尤其是如廁權的議題,不斷引發全球激辯。到底跨性別意味什麼?光鮮亮麗的名人樣板檯面下,誰是跨性別者?什麼是跨性別者平凡呈現的日常生活的肌理?這是引發為紐約時報撰稿,長期關注性別議題的作家法露迪不帶任何判斷,所要探討爬梳的主軸。

 

作者蘇珊․法露迪(Susan Faludi)為曾獲普立茲新聞獎的資深新聞記者,1991年曾出版《反挫:誰與女人為敵》(Backlash:The Undeclared War Against American Women)一書,探討美國政治與媒體如何聯手打壓性別平權、阻絕女性進入職場,上市後即成為女性主義必讀之作,法露迪也從此被譽為美國第二波婦女運動的戰將。

 

她結合自身經歷於2016年所新出版的《暗房裡的男人》(In the Darkroom),不僅是一本探討性別與國族等身分認同的著作,更是法露迪首度以父親為書寫對象的半傳記故事,去除了報導文學抽離的客觀敘事,更增添了文學與家族故事的迷人色彩。

 

《暗房裡的男人》主題講一位高齡跨性別者的故事,探索性別與身分千變萬化的姿態。書中以鮮活貼近的角度接觸了幾位變性者的日常生活、訪談他們性別重置手術的過程、手術與藥物的影響、手術後是否真以他們渴望的,被當成另一種性別對待?內心的掙扎、夢想與失落、他人的觀感、以及包括工作權的現實挑戰與難題。

 

作者法露迪成長與美國戰後的時代,兒時與青少年時期居住於美國郊區,擔任商業攝影師的匈牙利猶太裔父親情緒暴躁又撲朔迷離,暴力的傾向造成對全家的傷害(對於家庭主婦的母親意圖上班時的暴怒),她在父親的暴力陰影中成長,與父親關係冷淡疏離,卻因父親高齡時令人出乎意外的變性舉動,在父親回歸定居於祖國匈牙利後,意外與其展開一場深度的理解與和解之旅。在深入了解跨性別者父親的故事之後,她發現父親的性別轉換,不只與性傾向、性別認同有關,似乎也與複雜的民族、國家認同息息相關,尤其關乎父親所成長的一二次世界大戰的年代,猶太人在戰時歐陸(匈牙利)的微妙處境。

 

父親一生抗拒、偽裝、掩蓋其猶太人的身分,尤其是猶太男性身分,並長期偽裝匈牙利右派男性,崇拜匈牙利民族英雄,回歸匈牙利祖籍後並效忠於國家民族至上的右翼政黨。她內心假設:父親缺乏愛的童年與納粹黨衛軍對猶太男童「脫褲檢查」無所不在的陰影,以及匈牙利基督徒主流社會對於猶太男性排斥,因此對父親造成一連串身分認同的影響。

 

身為女兒父親在生命中長期缺席,面對父親高齡時的巨變(性別轉變、回歸匈牙利的祖籍),作者不禁流露情緒,提出質問:父親一生閃躲、偽裝與改造的舉動,實則逃避了曾造成的傷害、擺脫家庭勞務分工,與父親一職所擔負的責任?而更值得思辨的議題在於,人的身分(無論是性別還是民族國家認同),究竟是與生俱來不得不接受?還是自己選擇的?

 

法露迪是紐約時報的資深記者,也是美國知名的女性主義者,曾出版多本探索性別政治的著作,記者長年的訓練讓法露迪的筆鋒冷靜自制,人物與場景描寫力求簡潔客觀。接下父親主動邀請其撰寫傳記的艱鉅挑戰,法露迪開始書寫父親的故事,深入挖掘父親變性前後的歷史,理解這位長年如陌生人般躲在鏡頭後的父親所隱藏的真實性格,如剝洋蔥般深入性別、性認同、猶太人身分與主流社會國家認同長年糾葛矛盾的複雜因素。

 

作者善於描述細節,一些場景精準的細緻陳述、濃厚的文學象徵與譬喻手法,讓父親的身世如迷幻動人的小說般開展;父親回憶童年戰爭期間記憶與現實交錯荒誕悲傷的情節,則如馬奎斯筆下魔幻寫實的故事,既不可思議又令人心碎。

 

書中鋪陳了反猶太情結的歷史成因,追溯至中世紀戲劇與文學中無所不在的猶太富商的惡劣形象,對於猶太人的集體恐懼以猶太人會謀殺農民的「血誹謗」為甚;進入十九世紀,民族主義崛起,相對於白種亞利安民族的陽剛氣質,弱勢的猶太男性成為女性化陰柔氣質的代表:民間流傳猶太男子有月經、行為舉止娘娘腔、女性化、缺乏生殖能力等歧視性的刻板印象,而其被誇大的情色傾向又有敗壞基督徒婦女的危險、貪財的傾向則可能毀損教會財庫,如此般強勢種族將所有恐懼投射於猶太男性。

 

法露迪援引童話、大眾流行現象與文學中的意象,為父親與匈牙利猶太人的命運提供註解。她將父親追逐自我實現(或逃避既定身分脈絡)------脫離匈牙利猶太男性飽受生命威脅、美國強調性別二分刻板無趣的郊區丈夫形象的雙重桎梏,變性為備受禮遇的匈牙利基督徒女性,比擬為小紅帽故事中「以蓬蓬裙扮裝,實則不懷好意的大野狼」;為了成為人類,不惜「切斷尾巴自我閹割的小美人魚」;受造誕生但卻「違抗主人,具有自我意志的怪物法蘭根斯坦(科學怪人)」;或擅長從「既定身分的囚籠中逃脫的魔術大師胡迪尼」。而身為修圖攝影師的父親充滿「閃避」、「掩蓋」、「塗改」、「解體」、「改頭換面」的生命史,一如一次世界大戰後因「特里亞農」合約而四分五裂血跡斑斑的匈牙利國家史。

 

法露迪並旁徵博引神話學、民族誌、醫藥史,如偵探般抽絲剝繭,一路解開父親試圖掩蓋一生的生命迷霧,並以記實報導的敘述方式進行家族尋根之旅,以書寫紀念了影響後世甚鉅的知名猶太學者與知識分子們被迫害的悲傷命運。

 

第一位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除名的性學家「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其研究機構於1933年被納粹焚毀)、第一位為解決性別不安的問題,寫作了變性者照護守則的哈利․本雅明、第一位執行變性手術的醫學先驅史丹利․貝伯、以及曾在納粹奧運會上獲得獎牌,並於大屠殺中生還的奧運摔角選手卡洛利․卡帕蒂,都是猶太人。

 

她並不時以《紐約時報》知性內斂的口吻,伴隨躍然紙上的追憶情思,鋪陳懸疑充滿張力的故事情節,幾段戰時家族回憶錄的情節,讀來不禁令人潸然淚下:父親兒時偽裝成納粹親衛隊潛入黃星之屋拯救雙親的英勇行動;即將被遣送往集中營的猶太女孩在樓梯上來來回回朗誦著雪地上的詩句;逃亡者以逾越節餅欺瞞過守衛的監禁;猶太男孩在脫下褲子進行胯下檢查時從容過關;父親失智後住在療養院無法區分現實的童年回憶逆襲;二十世紀初父親成為國家攝影師在巴西的拍片歷險⋯⋯。

 

在翻譯過程中,父親特有的匈牙利腔調、大量指涉的美國通俗文化、父親收藏的骨董攝影器材與居家改造工具、與幾種文體間的轉換均對翻譯者構成考驗,後者包括:書信體、作者父親模仿一位二十世紀初通俗作家的文風、如詩般的抒情日誌、記實文學報導、刻意模仿失敗的廣告文體、總理口吻的官方信件(父親的家族曾與共產黨執政前的匈牙利總理交好,請其協助取回在布達佩斯被共產黨徵收的公寓財產)、以及由無止境的附加句型所構築開展的魔幻小說情節……。

 

從美籍猶太男性轉變成匈牙利籍基督徒女性後,身分改變後的父親曾告訴作者:「長期以來,妳都在書寫身為女人的種種缺點、遭受的不公;我卻只感受到身為女人的種種好處。」隨著情節的推展,父女關係從初始的疏離、對峙、衝突一觸即發、一步步走向理解、和好。

 

至於曾是家庭獨裁者的暴君父親,最終是否回答了因兒時遭受威脅,內心憤懣的作者核心的最初提問:你轉換性別與國籍的理由?你一直以來(包含施暴的過去)內在其實都是個女人嗎?成為女人是你與生俱來的角色?還是你後天理智的選擇?性別轉換與猶太人身分之間的關聯?這一連串性別、宗教、與民族、國家認同交織的大哉問;「身分」,這無所不在又無可逃脫的天羅地網,是這本書最精采可讀之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